<<返回上一页
这是很主观的文字,只想跟着我的印象感觉走,浮光掠影式大概盘点。未必点到位,甚至点偏了,但凑个戏说,可以为读者添些谈资。
从北京说起。北京人喜欢喝“二锅头”,而且以喝北京产的“二锅头”为荣。钱包鼓的,喝几百元一斤的不含糊;收入低者,几元一瓶的“牛二”,照样胡吹海擂。那种执著乐道的劲头,常让非北京人汗颜。天津人喝酒不太讲究,随便弄几个菜就成,但若有海鲜佐酒***好,哪怕是凉拌虾米呢,绝对满嘴“津腔”显得津津有味。吃嘛嘛香,喝嘛嘛香。喋喋不休的唠叨,也是一道下酒菜。我是河北人,当然说河北酒风张嘴便来。就说我所在的沧州,典型的北方喝酒气概,豪放义气,不打酒官司。酒桌上宁可自己难受,不让劝酒的人为难,彰显出沧州人讲诚信爱面子。但沧州是座“好人之城”,似乎与喝酒无关。和上海人喝过几次酒,他们的酒风实在不敢恭维,但从文明程度上应多点赞。上海人不拼酒不劝酒,喝酒爱讲个情调,白酒是无奈之选择,喝就喝个带颜色的。所谓的“小资男人”们,毕竟还是离不开酒。东北人喝酒有点“二”,但是“二”不全是贬义,***成是褒奖。因为东北人喝酒爽快,像条汉子。若是喝到动情处,当场可以兑现不在场的诺言。尤其冬天闲暇时,酒便成了好汉们的主业。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内蒙人喝酒更是爷们。中午喝了,晚上又喝还不过瘾,早上也要喝几杯。虽分“软硬茶”,“硬茶”为白酒,“软茶”为啤酒,昨夜的酒气尚未消化干净,早上又被酒冲几匝,真是够呛。要说喝酒规矩,当属山东人。据说酒场礼节就出自孔老二先生,山东当然要率先执行。讲礼节,并不等于不喝酒。山东人喝酒也真够厉害的,主陪副陪***轮番陪过三杯酒,场上经常出现落败者。在山东喝酒讲究公平,谁的酒量大谁沾光。***牛莫过贵州人,因为酱香名酒扎堆在这块酒风水宝地。贵州人喝酒也是蛮拼的,正所谓靠酒喝酒。若是用茅台招待外地客人,贵州人会牛气冲天,不时听到这样口头禅,这是贵州的土酒,随便喝吧。江浙一带对白酒不太感冒,一年到头喝不几次白酒。他们杯中物几乎是红一色的黄酒,喝起来把嘴咂得贼响,却喝不出北方人喝白酒的豪情。爱喝白酒的北方人生活在这一带,恐怕很是扫兴。四川人喝酒比较实诚,和他们弯弯绕的方言不相符。说他们实诚,是指四川人喝酒想喝就喝,即便在公众场合,也没多少酒词酒令。甚至,你让喝人家就喝,四川人缺少主动劝酒的习惯。要与河南人喝酒,必须提前温习当地酒俗,什么“三六九”等等。如果对此一窍不通,会让好客的河南人敬个措手不及,光让你喝人家却不喝,你不照酒俗喝又不中。等你喝差不多了,河南人再来个防守反击,“醉”果是必然的。按理说,西北人喝酒才光棍,属于硬朗的实力派,遇酒要用实力说话。据说那里“N-1”的喝法很有杀伤力。N代表场上人数,减去1,就是场合应喝的酒瓶数。如此直拼,即便醉伤别人,自己也会闹个酒残。
就此止笔,字多容易伤人,扣顶“地域歧视”的帽子,木空承受不起。所以把这节文字当作戏说,有的是亲身经历,有的亲耳所闻。从某个人某场酒推断到某地域,本身就有以偏概全的弊端。姑且笑之,且莫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