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量饮酒 快乐生活】 “唯酒无量,不及乱”——酒文化
发布时间:2020-07-07来源:一品粮铺点击:3564
中国酒文化博大精深,一是历史悠久,二是辐射面极广,自古大***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学,小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无不与酒有关。因此中国不乏酒仙、酒神,同样也不缺乏酒鬼。
中国关于酒起源的传说很多,猿猴造酒(唐人李肇所撰《国史补》) 、酒星始酒(《晋书》) 、仪狄作醪(《吕氏春秋》) 、杜康酿酒(《战国策》)等等。总之,酒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的考古发现表明,生活在公元前七千多年新石器时代的中国人老祖先已经开始发酵酿酒,发酵酿酒地点在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帕切克·格文向全世界表明,中国早期掌握了酿酒技术,它将中国酿酒史往前推了近4000年,比中东人早了一千六百多年。流传下来的文献记载也很丰富;而西方酒的历史不过两千多年,文字记载相对匮乏。
中国的民众精神、文人精神、武士精神,其形成跟酒文化都有着密切关系。中国酒尤其是白酒,具有水的形态、火的性格,饮之犹如烈火烹油,让人热血沸腾。“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个悲壮场景怎么能没有酒! 中国的诗魂跟酒魂更是密切相关,没有酒魂,就没有中国的诗魂。因诗人饮醉而获得艺术的极大自由,从而解脱日常生活面具的束缚,获得艺术喷薄而出的创造力———李白、杜甫、陶渊明等大诗人的饮酒诗不胜枚举,很多诗作都是在微醺状态下完成的。唐朝诗人李白《月下独酌》:“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而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等豪放悲怆名句的诞生,说明历代诗人往往在酒中才能创造出“不平则鸣”的文学佳作;“书圣”王羲之微醺之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无及者”。可以说,艺术的高境界是一种精神自由和解放,酒恰恰能促使艺术家解放思想、打破桎梏、放飞思维,把自己的真面目、真性情、真血性体现出来。如果创作者本身被条条框框的日常理性思维所束缚,是不可能通过艺术感染别人的。
酒文化不仅与道家精神密切相关,跟儒家也同样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孔子对饮食非常讲究,每次宴会都要喝酒,但是他“唯酒无量,不及乱”,讲求中和、中道和中庸。更深一层看,酒文化是儒家文化非常重要的内容,涉及各种制度礼仪。“子不语怪力乱神。”儒家的酒神精神不是搅人心智、勾人心魔之药,而是“克己复礼”的“礼乐”智慧之制。孔子“不及乱”是一种礼,古代的礼器中,酒器占了很大的比重。中国的酒神精神跟中国的礼教文化紧密相关。如果不了解酒,就不了解秦汉文化,也就不了解春秋战国,乃***于不了解夏商周。同时,不了解酒,就不能真正理解中国人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中国酒文化于民间文化源远流长,“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欢,无酒不成礼”——无论婚丧嫁娶、择业升迁,还是生儿育女、祝寿归天,以及祭祀神灵、敬仰先人都离不开酒。酒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有着双重的联系。甚***可以说,酒从日常生活延伸到高的精神生活中——“五常”。五常中的“仁义礼智信”,现在仍然是中国思想文化中很重要的内容,与酒文化在另一个层面相关联:“仁”,在中国酒文化中,重点在于“二人关系”的传达。无论长幼、尊卑、贫富,酒都是情感非常恰当的工具,甚***不可替代。即使双方有恩怨、隔阂,也可以在礼仪之酒的对谈中化解,以达到情感交融。“义”,在酒文化中体现得很直观。《水浒传》里英雄的侠义肝胆,无酒不成; “壮士一去不复返”,无酒不成; 关羽“温酒斩华雄”凯旋归来,无酒不成。
“礼”,在古代礼仪文化中,酒是大礼,是规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社会秩序的重要方式。包括饮酒时位置怎么摆、座次怎么排,君王、大臣、将军、文士谁先饮、谁后饮、饮几杯等等,无不遵从严谨的等级秩序。而且还制定有一整套的饮酒规范,要求不能饮酒乱性、犯上作乱,这跟西方的狂欢节的纵酒找乐截然相反。古人祭祖、祭先人、祭神明等等,必有一杯清酒、一盘素果。富裕人家还要切上一小块儿肉。皇家帝王还会把祭食拿回来,作为赏赐。可见酒文化在中国古代是祭祖、祭神、祭古的重要形式,所以清明时节“雨纷纷”,肯定也是“酒纷纷”的。“智”,在中国酒文化中也有充分的体现。《三国演义》里“青梅煮酒论英雄”,张飞几次借酒用谋等故事家喻户晓;萧翼“智赚兰亭”,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等等,大智小谋无不闪耀着酒神的光芒。“信”,往往借酒来表达。从古***今无论国家建交、签定协议还是百姓媒妁等,双方都要共同举杯、以表诚信。